微信訂閱號
這個暑假,已全職加入復旦大學的知名臨床神經科學家、世界卒中組織副主席克雷格·安德森繁忙異常,從招聘博士后,到組建自己的實驗室,他總感覺時間不夠用,“我希望能融合神經調控、腦機接口等先進技術與臨床研究,加快基礎研究的應用轉化,培養(yǎng)能應對下一個十年挑戰(zhàn)的優(yōu)秀青年人才?!?/p>
與此同時,還有4位來自全球各地的頂尖科學家也正在辦理入職手續(xù),他們即將成為復旦正在布局的全新學科和科研方向的帶頭人。
“建立科技發(fā)展、國家戰(zhàn)略需求牽引的學科設置調整機制和人才培養(yǎng)模式,超常布局急需學科專業(yè),必須人才先行。對高校來說,一方面要加大引才力度,集聚頂尖人才,另一方面,要特別重視自主培育頂尖人才。”學校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。
從看“帽子”到看“匹配度”
提升高校的科技創(chuàng)新能力,人才是基礎。記者從復旦大學人才辦獲悉,今年上半年,已有80多位學者入職復旦大學,其中70%為學校正在重點布局的基礎學科和新工科的急需人才。
學校相關負責人介紹,過去,不少院系引進人才的標準,主要是看“帽子”、數論文。因為按照學科評估標準,這些指標都與學科排名密切相關。但近幾年,情況有了明顯變化。 學校逐步將人才規(guī)劃與院系發(fā)展規(guī)劃以及學校的學科布局規(guī)劃合而為一?!皩W科建設和布局的目標,不是為了排名,必須要符合學校整體發(fā)展目標,助力解決‘卡脖子’技術難題,滿足上海集成電路、生物醫(yī)藥、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產業(yè)的發(fā)展需求。這也成為學校目前人才引進的標準?!?/p>
以復旦大學傳統(tǒng)強勢學科化學學科為例。圍繞新材料、生物技術以及人工智能發(fā)展,近年來,化學學科產生了全新的“增長點”,這些對于集成電路發(fā)展和生物醫(yī)藥發(fā)展至關重要。“在保持優(yōu)勢學科的基礎上,我們不斷強化新材料、化學生物學等全新的方向,無論是人才還是資源,都往這些方向領域傾斜、投入?!被瘜W系系主任周鳴飛教授告訴記者,過去五年,化學系已引進了10多名化學生物學領域的頂尖人才,同時,院系也在不斷加大培育青年領軍人才的力度。
再如,針對快速發(fā)展的人工智能學科,學校系統(tǒng)梳理全球人工智能人才地圖,用足、用活基礎研究特區(qū)專項。目前,來自計算社會科學、人工智能系統(tǒng)軟件、人工智能可信計算等多個領域的頂尖學者已陸續(xù)全職加入復旦。其中,無線通信技術委員會(IEEE ComSoc)副主席高躍入職后,已建起了全新的研究機構,正帶領團隊開展空天通信研究。
從數“成果”到拼“定力”
在復旦灣谷,即將完成重裝煥新的相輝研究院是一個特別的存在:這里沒有實驗室,卻有訪問學者隨時可入駐的共享辦公室,還有咖啡館、茶室、功能齊全的小會議室等。
在相輝研究院首任院長、中國科學院院士趙東元心目中,這里是一個學術自由空間,是“鼓勵學者打破傳統(tǒng)局限和藩籬,思想碰撞產生火花的地方”。
作為第一個承接上海高?;A研究高地建設任務的新型管理服務平臺,相輝研究院在2023年11月成立之初就定下目標——面向全球集聚人才,入選的學者10年聘期不設考核,只需定期溝通交流自己的思考和工作進展。所有的制度安排,都是為了讓他們安心探索窮理,深度交叉融合,真正助力創(chuàng)新策源能力的提升。
在第一批入選的6位相輝學者中,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魯伯塤在神經退行性疾病新藥領域不斷推進,今年初,他聯(lián)合英國學者羅壽青發(fā)布的最新科研成果也對這一疾病的診斷和治療產生重要影響;此外,由生物醫(yī)學研究院徐彥輝帶領的團隊,也正開始探索蛋白組解碼技術等新的研究方向……不難發(fā)現(xiàn),這些青年學者都在自己的研究領域不斷推進或與新的學科交叉,開啟新的研究方向。
據悉,相輝研究院今年還將新增8位相輝青年學者,其中,最年輕的學者楊瑩今年僅29歲,已在應用數學頂刊上發(fā)表4篇論文。而新學期,還將另有4位頂尖科學家全職加入。
從“人才跟著資源走”到“資源跟著人才走”
就在不久前,復旦大學芯片與系統(tǒng)前沿技術研究院的兩位研究員——周鵬和劉春森,帶領團隊在納秒編程閃存的大規(guī)模集成領域實現(xiàn)了重大突破,被認為“能改變人工智能時代的高速非易失存儲技術”。劉春森正是復旦基礎研究特區(qū)計劃支持的最年輕學者,入選時年僅29歲。
過去兩年來,一批年輕學者不斷產出優(yōu)秀的研究成果,究其原因,和學校的“轉向”關聯(lián)密切:改變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“人才跟著資源走”的局面,真正讓“資源跟著人才走,尤其是跟著青年人才走”。
在基礎研究領域,學校結合上海市基礎研究特區(qū)計劃,布局重點發(fā)展的基礎研究方向,每年評選一批富有創(chuàng)造力和創(chuàng)新精神的杰出領軍人才及青年人才。對杰出領軍人才,復旦提供綜合支持保障,“一人一策”支持勇闖“無人區(qū)”,開展探索性與風險性強的基礎研究,推動“從0到1”的原始創(chuàng)新;對于青年科學家,學校鼓勵探索交叉融合領域,沖擊國際頂尖的重大科學問題。近兩年來,學校累計投入經費1.16億元,支持基礎研究領域青年人才85人。
同時,這些支持項目不按院系或學科設置申請限額,入選科學家有足夠資源和自主權。目前,復旦已圍繞數學、物理、化學等領域共遴選資助37項瞄準原創(chuàng)前沿科學問題的基礎研究項目,入選者平均年齡37歲。在項目評審過程中,有專家特地提出,“期待他們產出更多代表中國參與全球科技競爭的新成果”。
作者:姜澎
文:姜澎編輯:傅璐
原文鏈接:
https://baijiahao.baidu.com/s?id=1808039585023730822&wfr=spider&for=pc